京东商城道教用品铜印(道教用品)

发布时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道教用品铜印,以及道教用品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印章的进化史及收藏价值

日常处理公文、文件都需要盖章,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盖章”的踪迹。那么你真的了解印章吗?

印章是个人和团体身份的象征和代表,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份文书、文件经过盖章,即代表着签署和生效,一则消息经过“官方盖章”,即代表着其真实性、准确性的正式确认。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印章意味着批准、确证、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这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常识。

常识和历史之间,有时并不遥远。中国印(篆刻),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如果以字释意,“印”字的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就是凭证,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代表诚信。

印华章的形状华有方、圆、长方、物椭华博圆中博等中物,华但方者居物中多中。文字很物中繁杂,有几十华物种,常见的以篆字居多博物。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银、铜、犀角、象牙等, 但从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官、私印来看,绝大多数是铜质,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见过。秦汉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也是铜印,间有 玉、金、银、铁等。明代以后则多用物石材,其中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最为出名。其他的材质还有象牙、华物犀角、陶中博、瓷、博水晶、玛瑙物。在封建时代不仅印名有等级区别,官印印材也有等级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贵,银次之,钢又次之。但对于私印印材却没有限制。

隋唐以后,印章是加盖在绢纸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渐有所增大,印材以铜质为多见。宋代出现了瓷 印,则又是一种新型的印材。这时私印印材的范围更广,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银,有角,有牙。总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铜质最多,私印印材较广,明以后的 印材主要是花乳石。

战国古印章

我们将从东晋南北朝印章的发展史、成长史,追溯我们常识中有关印章的观念、用印和书写习惯、乃至汉字意涵变迁的历史渊源。

六面铜印

东晋(317-420)时,像“周君时六面铜印”这样的特殊印是十分流行的,子母印、多面印、复合印,诸如此类,层出不穷,和今天常见的单面印章颇有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在距今约1600年前的东晋,中国的公文书写载体发生了一次大变革,开始从布帛简牍逐渐转变过渡到纸张。虽然早在东汉,宦官蔡伦已经改良了造纸术,但纸张的真正大规模生产和推广,还是要到东晋末年。公元413年,把持朝政的桓玄颁布了一条推广用纸的诏令,宣布以纸张代替简牍作为公文的书写载体。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纸张书写的日常习惯,实际上是在东晋时期奠定的。由于公文文书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的印章形制和使用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简牍时代,公文用印的方式主要为“封泥”,即用绳子捆扎简牍,或者使用封泥匣,以泥土在绳结上封缄,再在封泥上盖章,盖章的压力会使泥边凸起,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封泥的作用,类似于后世信件往来常用的“火漆”。这样的用印方式既确认了公文文书的官方性,也防止传递过程中为人私下开启窃看。随着简牍在东晋时期逐渐被取代,封泥也逐渐在公文用印中被淘汰,与纸张书写相匹配的“钤朱”用印逐渐在士人和官员阶层的行政和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国走马楼前汉简

​​​​ 封泥匣使用示意图

封泥匣使用示意图

所谓“钤朱”,就是印章蘸朱砂后直接在纸张上钤盖的方法。相比封泥,钤朱也更为简单方便。下图为“周君时六面印”各面印章的钤朱示意图,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为“白记”、“周君时”“周承公白牋”、“周承公”、“周承公白事”、“臣承公”。

​需要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仍多保留着秦汉以来的“白文”传统,简而言之,就是阴刻文字,文字笔画下凹,所以钤朱后的文字是白的,而底面是红的,这枚印章便是例证。阴刻印章实际上是与简牍时代的封泥用印相匹配的,下凹的笔画能使封泥的印文凸起。东晋南北朝正处于印刻方式的转变时期,印章仍带有简牍时代的遗风。我们今天使用的印章形式,即阳刻印章,钤朱后红字白地,要到南北朝末年开始出现,隋唐时期开始普遍使用。

“中官丞印”封泥,战国,上海博物馆藏。从图片左侧可以看到,封泥正面的印文凸出呈阳文,是文字笔画下凹的阴刻印章按压在封泥上形成的痕迹。

南越国“文帝行玺”金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印文为“文帝行玺”,阴刻印章。帝王印玺用于颁布政令诏令,而当时圣旨使用布帛,印玺可盖印其上。

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墓出土双面印,西汉,河北博物院藏,印文分别为“窦绾”(上)和“窦君须”(下),阴文印章,钤朱后是白字红地。

北周金质天元皇太后玺,北周,陕西省咸阳博物馆藏。

当时已开始出现了阳刻印章,钤朱后红字白地的印章形式了。

随着东晋南北朝公文用印方式的简化,文书印文的种类也逐步细化,开始出现了针对不同的文书体例而专门使用的印文,当时常见的文书体例有“书”“记”“事”“牋”“疏”“启”等。类似六面印这样的一印多用,多面印文的特殊印章因此应运而生。以“周君时六面铜印”的“白记”“白事”“白牋”为例。“白记”用于“记”,是臣下对天子、下级向上级的上行公文;“白牋”用于“牋”,多用于对皇后、太子、诸王的上书;“白事”则在文书和口语表达中普遍用于向上的报告和奏事,在《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史籍中颇见其例。在存世的六面印中,还有“言事”“白疏”“言疏”“启事”“启”“呈”等其他适应于不同文书的印文,以表达类似今天公文文书中的“特此报告”“专此函达”等含义,在私人文书中使用还表示谦敬;除此以外,还有“印完”“完”“印封”“印信”等用于封缄的印语,甚至还有兽面纹和道教题材的印语。

从左至右分别为底面印主姓名“周承公”,四个侧面分别为印主姓字或别号“周君时”、“周承公白事”“臣承公”“周承公白牋”,顶面“白记”,因为顶面印文凿刻在顶钮末端,所以比其他五面小。

读者也许会疑问,“白”是颜色,为什么会成为公文文书用语呢?无论是在古代文献还是现代语境中,“白”最常见的意义确实是表示色彩,与“黑”相反,比如“黑白分明”“是非黑白”等等。在3600余年前的甲骨文中,“白”字已然出现,其本义大致和光亮、火光有关,“白昼”“白天”等词语,均是用其原意。光芒闪烁白亮,作为颜色的“白”就是这样引申而来的。

白色是纯洁、纯粹和无瑕的,因此有“白净”“洁白”“白璧”“月白风清”等说法,可引申为清楚、干净,于是就有“明白”“清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进而引申为表明、说明、陈述,即“表白”“自白”“独白”“对白”“念白”等。魏晋公文文书用语中的“白”,取的就是“陈述”“说明”的意思。简单的一个文字,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经过前人的反复推演引申、转注假借、修辞譬喻等,便可派生出众多义涵和语汇,成就了汉语世界的丰富多姿,生生不息。

骑缝章

在纸质文书用印传统的形成过程中,还衍生出我们今天仍在惯用的某些盖章习惯,比如“骑缝章”。早期纸张的篇幅较小,一份公文往往要用纸数张,所有纸张需首尾相接,粘连处也需骑缝盖章,防止有人私下更换或加页造假。据《魏书》记载,北魏时期吏部经常出现登记官员职位官阶的名簿被私自改换的情况,为了杜绝此弊,北魏朝廷在名簿上也采用了“印缝”的方法,在多页文书的侧面加盖骑缝章。唐时,公文在编撰完毕后,最终还需监印官审核盖印,至宋代,公文如有脱误或者需要改动的地方,都必须在改动处加盖印章,以显示更改的真实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想必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过一般会被简化为打指模或签字。

北京奥运会印章

中国传统演变发展而来的文书处理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影响着今天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印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分别具有了权力、权威、身份象征和法律效力的内涵。

清乾隆和田玉御玺2012年以112万欧元(约合934万元人民币)成交

印章的收藏自古有之,而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印章的收藏更是形成一种热潮,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藏家辈出,其中就有丁辅之、张鲁庵、华笃安、高络园、葛书徵等印章收藏大家,以及近代钱君匋等人。近年,随着印章拍卖的兴起,名家篆刻、印章逐渐为藏家所关注,市场行情也在不断攀升。然而多年来名家篆刻、印章在拍卖市场中因为藏品鉴定、征集等各方面原因,一直是零星的依附于文玩杂项专场之中,使得印章收藏很难成为系统性的收藏。

韩天衡知足常乐在二零一三年在北京拍出了402.5万元的天价

印章的收藏有几种不同的侧重点,有人以印为主,有人则以藏石为主。看重藏印的行家,主要是从篆刻的艺术角度出发的,名家手笔当然是最重要的,如果手工精细老到,就算是由无名氏制作,价值也不会低。很多藏印的行家本身就是书画名家,他们在收藏中更多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从中体会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乐趣。以藏石为主的喜欢从石头着手。民间“一两田黄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没有价”的说法,说明了石材的重要。随着对石材原生矿的不断开采,珍贵的原材料越来越少,藏石因而也备受市场追捧。中国印章所谓四大名石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它们以色彩绚丽、质地细腻、纹理自然、硬度适中,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印石”。偏重于哪一种收藏,只能看个人的爱好。

印章收藏中最受追捧的是名人印章。不论是名人的姓名章、字章、别号章,还是藏书章、鉴赏章等,都会在印文上有所体现。中国文字发展有数千年历史,不同时代文字的字体都有差异。一方数百年前的老印章,上面的印文并不好识,文人雅客为追求艺术效果,通常会在刻章时自行安排某个偏旁的位置,想弄懂印文,需要收藏者具有一定文字造诣及篆刻基础。

老印章中的真品、珍品稀少。真品,指的是印章石材地道、历史价值真实,珍品指的是出自名家的印章。石材是否上佳、雕工是否精美、名头是否响亮,是影响印章收藏价值的三大要素。三者中只要具备其中一个特征,就说明这方印章具备了收藏价值。

现在名家印章实在太少,不少人在收藏印章时就是看中石材和雕工。用于刻印的石材还有楚石、丰润石、广绿石、萧山石等传统印石。各地出产的印石较之普通石材各有优势,为各代文人雅客普遍采用。名贵石材刻制的印章具备更高的收藏价值。

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成功的收藏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收藏主题。印章收藏也应讲究成系列系统化收藏,以便开展学术研究,以及自身品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棒:《东晋南北朝六面印研究》,南京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2]罗宗真,王志高著:《六朝文物》,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

[3]孙慰祖著:《可斋论印新稿》,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4]伍庆禄著:《广东金石图志》,北京:线装书局2015年版。

[5]冷文娜编:《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 印章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