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价格和图片大全(碧螺春价格及礼盒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春分时节,苏州迎来连续降雨。太湖之滨,洞庭东山莫厘峰云雾缭绕,山上的茶园内,碧螺春新芽初展、青翠欲滴。“只要天一放晴,今年明前茶最佳采摘期就到了!”3月22日上午,看着漫山长势喜人的茶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严介龙难抑激动。

去年夏天,包括严介龙在内,一群和碧螺春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茶人、茶农一直忧心忡忡——作为洞庭山碧螺春核心产区,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金庭(西山)两镇入夏后遭遇60年不遇的罕见高温大旱,且持续两个月之久,茶树生长颇受影响。

香气的浓度非常一般,后两泡相对比较稳定,下降曲线还算平稳。

洞庭碧螺春的国家标准碧螺春茶分为五级:分别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采用农夫山泉泡茶水,水温80度,上投法冲泡

①洞庭碧螺春只有核心产区

早在盛唐时,洞庭碧螺春就脱颖而出,被列为宫廷贡品。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

阳春三月,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新茶上市了。现有二款明前新茶:一:特级芽尖碧螺春,二:精品旗枪(一芽一叶)碧螺春,三:旗枪(一芽多叶)。采摘时间:3月6日至4月4日。

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制作有了标准,确保好茶卖出好价

不就是茶吗?

与碧螺春的情感交集:一抹酥胸蒸绿玉

一嫩三鲜自古少。

大家心心念念的碧螺春新茶

雨花胜境(采茶)→启园(康熙御赐碧螺春之古杨梅树)→洞庭饭店(用餐)→江南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吴侬、御封(看做茶)

独一无二的茶园环境和混种模式的同时也意味着产量的稀少。目前洞庭东、西山的茶园总共3万余亩,洞庭碧螺春的年产量基本维持在100吨左右,即使气候好的年成,产量也不足150吨。

条索卷曲,色泽碧灰相间。茶毫较蓬松,但并不丰富。香气较显。

十二月。茶树的花也采完了,剩下光溜溜的枝条。这时间差不多也要施肥了。这次施的肥,是给明年的催芽肥打基础,山浪人家叫基肥。冬天天冷,但基肥也不敢少,少了,茶树翻过年就缺底气。这跟人的身体一样,底气不足,干啥也干不好。施完肥,才算真正闲下来了。

按《原产地域产品 洞庭(山)碧螺春茶》国家标准,洞庭碧螺春一共分为5个等级,按产品质量从高到低依次是:特级一等、特级二等、一级、二级、三级。

主要口感指标

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青介绍,为了对冲旱情带来的产量下降,区里指导茶农按照水土保持标准,科学开垦新茶园。去年,全区茶园面积近3.9万亩,碧螺春茶总产量达到116.35吨。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吴中茶园面积已超过4.2万亩。东山、西山一部分新开垦的茶园内,3年以上茶树已进入采摘期,有力补充了总体产量。

产多少都不够卖,进一步证明了洞庭山碧螺春作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去年,洞庭山碧螺春以50.99亿元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六。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庆认为,正是这种品牌价值,让碧螺春面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不可控风险,有了更强的抵御能力。旱后“重生”,原产地吴中区也拿出碧螺春茶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锚定“生态绿茶第一品牌”,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全区茶园总面积超5万亩、产业产值超10亿元,真正让“一片叶子”香飘更远。

茶叶冲泡徐徐展,上下翻飞水银碧。

叶底以单芽为主,有部分一芽一叶,匀整度一般,嫩度还好。叶底较花杂,有少量氧化的叶片。

解析: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讲碧螺春茶原本也是一位洞庭山的姑娘发现的,姑娘发现了这茶后就采摘下来揣入怀中,且香气四溢,姑娘一路走一路飘香。她将这种茶泡好招待乡亲,大家赞不绝口,问这是何种茶叶,姑娘顺口回答:“吓煞人香”。“吓煞人”为吴中方言,即“吓死人”之意,可见这茶叶该有多香!

从来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

当我在电话里告诉圆圆公公这个消息时,他说:

上市时间、产量、品质、价格

编辑:赵征南

碧螺春(清•梁同书)

欢乐亲子之旅

三月,采茶季到了,一个字,忙。

有小伙伴可能会好奇

圆圆的公公曾告诉我,当地茶农有句顺口溜:

东山是太湖边的一个古镇。2022年的春天,苏州的疫情此起彼伏,人心慌张。有一天我心血来潮,给圆圆微信留言说,要不要我来帮你卖卖茶?她回我,好啊。其实,也就是一句玩笑话。数日已过,疫情控制住了,想出门透透气,就去她家的茶园浪荡了大半天。后来,我突发奇想,决定以她家的茶园为根据地,观察碧螺春一年里的长势。现在,学着汪老头子《葡萄月令》的笔法,写写碧螺春的一年四季——也算是《碧螺春月令》。

每次收到茶叶,我对朋友说:一点小事,都几年了,难为情啊。

茶农们还是要天天去茶园,修剪茶树。这是个技术活。圆圆的公公和婆婆都是行家里手,干了一辈子,早就了然于心了。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一项活,是焖树,也就是把剪下的枝条就地铺在茶园里。如果你仔细观察一棵碧螺春茶树,就会发现,茶树的根部比起其他树要粗壮,而枝条又很细,这就是一年又一年焖树的结果:根部一直在长,而枝条总是新的。只有新的树条才会生长出鲜嫩的茶芽。二十多年前,茶农们会留着枝条,采夏茶,也采秋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人这样弄了,就让它烂在茶树跟前当肥料。这倒让我想起范成大《劳畲耕》里三峡深处“颇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的做法。